首页

搜索繁体

第160章 混进来一个奇怪的哥们儿

    蒋见生感叹:“穷啊,我什么时候有钱过?”

    这个温州奸商有个特点,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吼穷,吼得你心浮气躁,吼得你恨不得把兜里所有钱都掏给他。

    老蒋:“袜子藏在鞋里又没有人能看到,不用那么讲究。”

    孙朝阳:“你这是驴粪蛋打霜表面光,老蒋你出门跟人谈生意的时候注意点,别让人看到破袜子,以至怀疑你是个饮食诈骗犯。”

    蒋见生忙把脚收了收:“对对对,不能让人怀疑我的实力。”

    他又说,最近老家那边的经济建设好兴旺,自从做外贸以后,许多死气沉沉的国营小厂都被盘活了。现在大家都在做小商品,比如生产拉链、纽扣什么的赚外汇。厂里的管理制度也灵活,不但有固定工资,还记件发奖金。一个月算下来,奖金比工资都高,这极大地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看国营和街道工厂效益如此之好,地方上的心也活了,已经有人试着想挂靠村集体搞家庭加工作坊。但这种小型微型企业有个问题,需要雇佣工人,这算不算剥削?

    还好前一段时间国家出了个新政策,非国有企业和公司,雇佣工人不超过七个就不算是剥削。

    “虽然现在还有许多条条框框限制,但人是活的,总会找到出路。”蒋见生笑道:“我老家那边的很多集体和村办企业还是大着胆子冲上去,先干了再说。对了,前几天我们老家有个村办企业听说有一家国营厂的老旧设备要卖,恰好有他们所需要的反应釜。于是,上百个农民齐齐上阵,几天工夫就把整套流水线给拆了回去,连一根水管一颗钉子都没落下。社会变了,朝阳,我感觉属于咱们的时代来了!”

    他踌躇满志地从书柜里拿出一叠证递给孙朝阳,其中最重要的是营业执照。

    公司名《温州阳光文化音乐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三万元,法人代表蒋见生。公司股份由三个部分组成,北京某县的广播电台、蒋见生、孙朝阳,各持有不同比例。

    现在手续虽然没跑完,但问题应该不大。磁带销售渠道,找乐队、录音棚什么的他都联系好了,万事即将备齐,只欠东风。

    这东风就是挑歌。

    孙朝阳开玩笑地说:“老蒋,你也是文化人出身,联系几个好的作词作曲家,买他十几首版权,找歌手来唱录好了一卖,那不就齐活儿了。”

    蒋见生摇头:“找人写歌,再找人来唱倒是容易。但你能保证你选的歌就一定能红,一定能流行?一盘带子录好,开始铺货,怎么也得录个十万盘,动用那么大资金,如果卖得不好亏了本,咱们可都要去跳玉渊潭死了干净。我虽然是干艺术的,但干的是文学艺术。一本稿子交我手里,我自然看得出好坏。可音乐却不行,我这人天生就对音乐不敏感,也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什么歌儿。”

    孙朝阳:“那倒是。”

    蒋见生:“朝阳你上次写的鞋儿破帽儿破现在就很流行,可见你是懂行的。艺术这块儿以后得由你全权负责,买什么歌,请什么人来唱,都由你一个人说了算,我只负责宣发和日常管理。”

    孙朝阳很干脆地点头说:“行,这块我来负责。”他毕竟是穿越者,未来会流行什么歌曲,什么歌星能够大红大紫,没有人比他更清楚。

    有了这个金手指,想不大赚都难。

    孙朝阳问:“老蒋,先问问,第一个专辑你打算做什么类型的?”

    蒋见生:“咱们请作曲家写几首,再从国外流行歌曲中扒拉几首,找五六个明星来唱。十几首歌曲,五六个歌星,总有一首会得到听众喜欢。只要有一首歌红了,就不愁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