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81章 八十年代的审美

    武汉磁带厂生产的磁带名曰“鹦鹉。”

    鹦鹉学舌嘛。

    感觉这名字怪怪的,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厂子七十年代就开始进行磁带研究,主要生产计算机磁带,属于军工,七九年开始转民用,从国外引进了一套先进的磁带生产线,当年年产量十万盒。到八一年的时候,产量就达到三百一十万盒,还获得当年国家第一批优质产品银奖。无论是在产量还是质量上都符合蒋见生的需求。

    很快,孙朝阳与蒋见生就和负责销售的厂领导见上面,又参观了相关的设施设备和生产流程。

    所谓磁带,在孙朝阳看来,就是在一条塑料带上抹上磁粉做为记忆材料。磁粉在经过无数次播放后,因为和磁头摩擦,会有消耗,音质变差。这个时候,需要用棉花球沾上酒精清洗磁头,搞得人很烦。当年酒精和棉花球不好找,孙朝阳直接用白酒,脱下脚上的袜子就干。

    再后来,录像机出现,一样用磁带,一样有这个毛病,一样要清洗磁头。

    孙朝阳不懂这些,在他看来,磁粉是黑色的质量要差点,褐色的质量好些,武汉磁带厂的磁带是褐色,应该不错。

    他就在旁边看热闹。老蒋多么精明一个人啊,他说能用自然是可以的。

    蒋见生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和厂领导又勾兑了几次,孙朝阳忙着赶稿,加上病刚好没有胃口,懒得陪他们喝酒吃饭,就蹲在老蒋家里写稿。

    在回北京前一天,武汉下了大雪,冷得人一身都僵了。十二月初就下大雪,武汉真是苦寒之地啊!蒋见生出门送礼,很快就被冷回来了,脸冻得更他胸前的红领带一样鲜艳。他最近太操劳,头发蓬乱,但人却胖了,更像川普,没有人比他更懂录音机。

    当天半夜里,孙朝阳又被老太太摸脑袋:“你是哪里来的和尚啊,大冷的天,剃这么光,会不会长冻疮?”

    孙朝阳对于发型没什么讲究,日常板寸,回答说:“婆婆,我不是和尚。”

    “你是哪座庙里的和尚?”

    “其实我是个程序员。”

    回北京依旧是三叉戟,老蒋随身一路听歌,随身携带四节二号电池。孙朝阳被录音机里何情的歌声搞得脑壳昏眼睛花心很烦,好在这几天赶稿成绩不错,足够下月的连载。

    没办法,歌曲这种东西,无论多好听,像他这样听上几十年也已经审美疲劳,不但不是享受还是一种折磨。

    孙朝阳拍了拍蒋见生:“老蒋你停一下,咱们合计一下后面的工作。”

    蒋见生关掉小录音机,谈了自己的想法,等到何情的新专辑灌完,就办各类出版手续,这块儿他熟,以前父亲留下的人脉还在,会给面子的。等手续完备,批复下来,就把带子交到武汉这边来录,先期先录二十万盒试试水。销售这边他也有渠道,问题不大。

    总结下来就是一个意思,所有的路子他都铺好,就等专辑录完卖钱了。孙朝阳你也别担心,把好专辑的艺术关就行。

    孙朝阳:“宣发那边你有什么打算?”

    确实,文娱类产品的宣发其实很重要的。宣传搞得好,就算你是一坨屎,它也能卖到爆。比如后世的春节档电影,投资二十个亿,宣发就敢投入十几个亿,再扣除明星片酬,其实用在拍摄上的成本并不是很多。

    蒋见生沉吟片刻,说,朝阳你放心,这事我也有考虑过。本打算在各类报纸副刊和生活类杂志,会请作家记者写几篇稿子宣传一下。但何情这个专辑好听是好听,但风格未免有西方自由化的味道,很容易被人说成靡靡之音被批判,那样一来,咱们是羊肉没吃到反惹一身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