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74章 阿炳的故事

    经过测试,瞎子阿炳正式加入神秘单位701,按照制度,所有正式工作人员都要进行一次宣誓。

    仪式在庄严肃穆中进行,从此,阿炳将与外界隔绝,从此他将做为一个秘密战线的战士为国家和民族服务,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仪式的最后一个程序是加入同志对组织提出自己的私人要求,阿炳提出两点。一,希望单位能够解决母亲平时做饭的柴火问题;二,如果自己死了,请不要割掉自己的耳朵做科学研究。。

    如此重要的时刻,他提出的要求如此搞笑,令人所有人都忍俊不禁。但按照制度,却不能不正式记录在案。

    ……

    正在抄写的何情也忍不住停下笔偷偷掩住嘴巴。

    孙朝阳问:“你是不是觉得这样写有损英雄的形象?”

    何情:“我不懂得文学,不过……你这样写,大概有你的道理。”

    孙朝阳:“现代汉语小说从新文化运动始,学习的是欧洲文学那一套。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旧总结出自己的路子。特别是在人物的塑造上,讲究的是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五十年代的时候,更是要求文学的三突出原则。主角务必高大上,但这样一来,人物性格未免扁平,在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却给人模板化的感觉。而且,最大的问题是不接地气。到七十年代末,很多作家意识到这一点,开始朝挖掘复杂人性上进行探索。主角开始不完美,甚至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何情:“你说的这些我又不懂,以前从来没有人用瞎子甚至有点傻的人做主角。换其他人写,我才不愿意看呢!但你这个故事实在太新奇,让人一看就丢不下。”

    孙朝阳感叹:“是啊,读者看书的时候,通常会把自己想象成小说书里的主角,主角的经历就是自己的经历,而自己也会随着主角人生的际遇欢喜、悲伤、痛苦、快乐,这就是所谓的代入感。严格说来,我所写的这个主角挺让人不适的,严肃文学很多时候都有这个问题。”

    何情:“可我觉得阿炳这个人挺可爱的,他应该能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奇迹,给人惊喜,获得成功,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吧?”

    孙朝阳没有回答:“咱们继续,截稿日期快到了,抓紧点,我们一天写一万字。”

    ……

    阿炳的故事继续。

    经过测试后,701所为阿炳的超过常人,甚至是神迹的特殊能力而震惊。经过简单的培训后,他开始上岗。

    此时,我国正受到北方某邻国的巨大威胁,双方在漫长边境线对峙,互相陈兵百万,后来更是在珍宝岛发生了一场激烈战斗。当然,我们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在秘密战线上,斗争一样激烈。每天都有潜伏在我国的间谍用电台联络,阿炳的任务就是利用他的耳朵,把这些地老鼠揪出来。

    理论上来说,发报员发报就跟我们用嘴说话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音,每个人和每个人之间都有细微的差别。可福尔斯电码是一种非常简单的语言,只有“滴”和“答”两样东西。要分辨每个人发表声的区别实在太难,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阿炳开始展示他的神奇之处,他很快地就从纷乱的信号中找到了701的“老对手”“老朋友”们。

    “这个报务有个明显的冷僻动作,常常把五个滴发成六个滴。”而在福尔斯电码中没有六个滴字。

    “这个报务员,三七在一起的时候喜欢连发。”

    “这个人五四相连的时候喜欢连发。”

    “这人发1的时候尤为短促。”

    很快,阿炳就抓住了七十九个尾巴,一共有十九部电台,七十九个报务员。

    十天后,敌方军事系统107部秘密电台,共1861套频率,全部被我方侦获并死死监控。

    阿炳在短短一个月中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701所乃至国家的燃眉之急,比全体侦听员捆一起所做的一切都多得多好得多。

    大功告成的阿炳生活得很轻松安逸,他现在是国家干部,特殊人才。除偶尔被兄弟单位借去解决问题,其他时间他都在山沟里度过。组织上专门为他配备了一个勤务员,管他的吃住行和安全.

    在701,没有一个人不把阿炳当作首长一样敬重,也没有一个人敢跟他开什么玩笑。不管在哪里,所有见到他的人都会主动停下来,对他行注目礼。需要的话,给他让道,对他微笑——虽然他看不见。如此敬重一个人,在监听局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恐怕也不会再有第二个。

    ……

    “太……好看了。”抄到这里,何情甩了甩已经发软的手腕,感叹:“从来没有想到过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群天才战斗在看不见的战线上,也不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故事,让人看了就丢不下,但还是不够完美。”

    孙朝阳:“不够完美吗,那么,还缺点什么?”

    何情:“我也说不好,阿炳是个天才,但他是不是应该有自己的私人生活?现在的他是个英雄,但感觉离我们普通读者有点远,少了一点烟火气。”

    孙朝阳:“你是说爱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