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28章 范老师的古典园林之旅

    何情正是最瞌睡的年纪,嘀咕道:“太早了,再睡一会儿行不行?”

    孙朝阳道:“还不行,这面得吃头汤。”苏州老一辈人日子过得精细享受,讲究的是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也就是说,早上吃面,吃早茶,晚上则去泡澡堂子。

    苏式面条是一绝,得赶早了去吃。因为那时候下面的汤清亮,煮出的面条顺滑劲道。如果去得迟了,一锅汤就会变得粘稠,煮出来的面就没那么清爽,还能吃吗?

    何情毕竟是江浙人氏,自然知道其中的道理,只得无奈回屋收拾打扮了半天,才施施然跟孙朝阳一起出门,却已经花去了一个小时。

    孙朝阳不满,唠叨说,你是在穿龙袍吗,耽搁这么久。何情脸一黑,转身要回屋:“不去了。”

    孙朝阳说:“你还耍小脾气,不去也行,咱们继续写稿,今天刚它一万字。”

    何情大惊,前几天抄稿已经抄得她双手发颤,今天再来一万字,会死人的。便闭嘴不语,闷头跟孙朝阳出了门。

    苏州市内公共交通系统发达,不片刻二人就到了大儒巷,陆文夫范小青和几位早已经约好的作家已经等在那里,大家都饿了,呼啸一声,去了旁边的裕正兴开始点餐。

    苏州的饮食和江南其他地方又有所区别,尤其是早餐,喜欢吃面,而且做得极好。陆文夫介绍说,那是因为太平天国的时候,苏州是太平军和湘军、淮军的拉锯区,打了很多年。军队的士兵天南地北都有,带来了北方饮食。所以,苏帮菜的面点乃是一绝。

    苏州的面条从粗细来分有很多种,韭菜叶子宽细的叫韭叶,最细的则是毛细。长短也有区别,比如过桥。吃法也很多,硬面、烂面、宽汤、紧汤、伴面。面条里还要放蒜叶,根据多少,有重青、免青。

    另外,苏式面条最重浇头,一共有三四十种花样,根据时令不同更换。最常见的有炒猪肝、炒肉丝、炒虾仁、炒鳝糊、炸鱼块……这叫吃面吗,这是吃炒菜啊!

    炸鱼块用的是青鱼正中那一段,又叫爆鱼面,是苏式面条的代表。

    对了,还有种大肉面,里面油腻腻地扔下去一大块巴掌大的卤五花肉,在缺少油水的八十年代,很受人欢迎。

    作家们有钱,不缺油水,吃得都很清淡。大家都点的是虾仁。这虾仁都是刚从河里捞出的青虾,滋味鲜美。

    陆文夫介绍说,每年秋天还有种三虾面,所谓三虾,用的是虾仁,虾脑和虾籽,那才是真正的人间美味。

    对三虾面孙朝阳是闻名已久,在后世好像卖一百六十块钱一碗,简直是疯了。他一是没钱,二是没有机会吃,现在季节不对,只能徒呼奈何。

    我们的孙三石点的是鳝糊面,他接受不了在面条里放蒜叶,问有没有葱花,店家回答说没有,索性就不要。面甜甜的,很爽口,汤尤其好。

    陆文夫摇头道,现在季节不对,黄鳝都瘦,又是繁殖季节。吃黄鳝得等到端午,所谓端午鳝鱼赛人参,才最滋补,三石你吃东西还是不太讲究。

    孙朝阳笑道,我们四川人多地狭,人均耕地面积七分半,还有很多山地,吃饭都困难。一年到头,苞谷过去,红薯过来,不饿死就行,实在讲究不了。陆老师竟然对吃文化这么讲究,何不写一本小说,小说名我都帮你想好了,就叫《美食家》。

    众人都说好,陆文夫笑而不语,他成长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克己守礼,写东西要的是宏大叙事。写小情小调,饮食男女,还是有点放不开,感觉格调稍微差了那么一点。

    实际上,他的代表作《美食家》要在两年以后才写成,三年后发表。

    吃过面,大家都撑得不行,便去园林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