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282章 一死一走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杜甫虽然出生在洛阳巩县,但其实他的祖籍是京兆(长安)杜陵,即关中名门京兆杜氏。

    韦、杜两家都是与隋唐时期关陇集团紧密结合的世家大族,代有人出。

    杜甫远祖是汉武帝时期十大酷吏之一的杜周,杜周的儿子名叫杜延年,是帮助汉宣帝实现中兴的“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到了西晋时期,杜家又出现了一位杰出的人物,即文武兼备的杜预,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这一脉。

    后来,杜甫的先祖辗转各地,迁居到了襄阳。此时的杜家虽然逐渐衰落,但杜甫的先祖还都是朝廷的下层官员,比如杜甫的高祖杜鱼石在隋朝担任过河内司功、获嘉县令。杜甫的曾祖父名叫杜依艺,在唐朝担任过监察御史,后出任巩县令,于是就定居于此地。到了祖父杜审言这一代,杜家在诗坛崭露头角。

    杜审言字必简,他少年成名,“雅善五言诗,工书翰,有能名”,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值得一提的是苏味道就是苏轼的先祖。不过杜审言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所以被当时人所嫉恨。

    有一件事很能说明问题,杜审言居然放言,“吾文章当得屈(指屈原)、宋(指宋玉)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

    杜审言虽然狂傲,但他确实有狂傲的资本。女皇武则天也很欣赏杜审言的文才,“叹重其文,授着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杜审言依附于张易之、张宗昌兄弟。在二张垮台后,杜审言一度被流放到了峰州。后遇赦北还,于708年病死。

    杜审言诗写得好,但人品上存在瑕疵,甚至不如自己的次子杜并。

    杜审言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杜闲、杜并、杜专、杜登,另外还有五个女儿。杜甫的父亲是杜闲,所以这个杜并是杜甫的叔父,不过由于杜甫出生的时间比较晚,他没有见过自己的这位英雄好汉的二叔,以及祖父杜审言。

    事情发生在圣历二年(699年),杜审言被贬为吉州司户参军,因桀骜不驯,与同僚的关系很差,结果遭到了司户郭若讷、司马周季童的陷害,杜审言被下狱,准备处死。

    十六岁的杜并趁着周府举行宴会的机会潜入其中,刺杀了周季童,杜并也当场被杀。这件事轰动朝野,人们纷纷称赞杜并,杜审言最终也得到了赦免。

    杜甫父亲杜闲呐沃拔奉天县令;母亲则来自五姓七望之首清河的崔氏家族,但在杜甫年幼时就已去世。此外,他的外祖母还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孙女。

    李十二败走京城,觉得不太光彩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攀龙忽堕天”,而且他已和刘氏和离,家中子女也已长成,又有仆从丹砂和碧游夫妇照顾,这几年李十二又常常寄了银钱回去,倒也不担心家里。

    报国无望,李十二想到元丹丘和公孙佳人的神异,又生出了“求仙”的愿望。

    于是李十二没直接回家,又开始了新的一番游荡。

    李十二先去了洛阳,他在那里还有一些朋友。

    李十二如今名满天下,听说他要来洛阳,士人之间掀起一阵轰动,朋友们打算为李十二举办一次热热闹闹的接风晚宴。

    而此时杜甫正住在洛阳仁风里的二姑母家中。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杜甫此时三十二岁,在洛阳小有名气,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习作的词赋,夸奖他有班固、扬雄之风,还有李邕、王翰这样的鸿儒长者也屈尊来访问他。

    九年前,杜甫参加科考未中,便和李十二一样到各地去干谒求职,但毫无收获,又无暇顾及其他营生,因此杜甫一直过得挺窘迫。

    前几年杜甫结婚了,与妻子很是恩爱。这对新夫妇起初住在洛阳东边三十公里处的偃师,但杜甫二姑母生病(杜甫年幼丧母,是二姑母从小抚养,爱他胜于己出),杜甫搬来洛阳照顾,开始重新和洛阳城的士人们来往。

    后来姑母过世,姑父仍坚持让杜甫两口子和他住在一起。

    杜甫虽然到现在都没得到一官半职,但家学渊源在,也并不气馁。他听说自己仰慕的大诗人李白来了洛阳,又激动又紧张。

    在杜甫想来,李白气度威严,不仅诗才横溢,“谪仙”名传,而且敢于蔑视长安那些奸佞狡诈的大臣权相,不禁有些胆怯,杜甫有点弱弱的想:见面时,李白会把自己当成诗人同道来打招呼吗?

    李白连朝廷上那些有权有势的人都不放在眼里,对自己这样一个无名后辈,会不会更不屑一顾呢?若表现得过于热诚,李白会不会觉得自己在溜须拍马呢?

    杜甫最后还是决定去参加聚会,毕竟李邕、王翰这样的长者都表达对自己诗文的赞许和喜爱,而且自己怎么也是名门子弟,杜甫觉得也许自己不必在“谪仙”李白面前表现得太过谦卑。

    迎接大诗人的晚宴在洛阳最好最贵,的一家酒楼举行,前门挂着几只大红灯笼,来了四五十位客人。

    杜甫惊讶地发现李白一身道士装扮,身穿黑色麻布道袍、头束同样布料的白色道巾——朴实无华却也卓尔不凡。

    宴会上大家七嘴八舌,杜甫和李十二只交谈了几句。李十二对杜甫态度和蔼有礼,说很欣赏杜甫的《望岳》。

    杜甫十分高兴,那的确是他引以为豪的杰作。

    第二天,杜甫去李十二的客栈再次登门拜访。李十二酒后清醒了一点儿,甚至还背诵了杜甫的两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令杜甫受宠若惊。

    两人开始侃侃而谈,慢慢说到了自己多年来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杜甫经历了与李十二早年相似的道路,也对李林甫等人表示厌恶。

    杜甫虽从没见过他们,但知道这些人是如何阻碍和封锁那些不愿投靠他们的文人学子的。

    有一年甚至因为他们自己的人没通过考试,就让参加考试的士子们全部落榜,欺骗皇帝说那届考生“野无遗贤”,其实只是为了给自己的人留住职位。

    两人谈得越来越投机,杜甫觉得与李十二的距离拉近了。他们也讨论了诗文。杜甫盛赞李十二诗中汪洋恣肆、绵绵不绝的想象力和活力。李十二表示也很欣赏杜甫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

    得知杜甫祖父就是着名诗人杜审言之后,李十二更加高看这位小兄弟了。

    杜甫和李十二甚为投缘,都希望可以一起度过一些更安静的时光。

    但两人现在均有其他计划。李十二要去河北寻仙,而杜甫秋天要去开封,给外婆上坟立碑,并起草碑文。

    李十二很喜欢开封的梁园,于是两人约好几个月后在开封再次相聚。

    李十二和杜甫秋天如约到了开封,有一天他们在商丘漫游时与高适不期而遇。

    高适此时还不作诗,但他为人勇敢、持重、冷静,剑法和武功也很强。

    高适喜欢谈论时事,这一点让三位胸怀天下的人有了共同的话题。他们登上单父台,朝北而望,此时天子为拓展疆域,常年在边关动武,不仅百姓骨肉离散,死伤无数,像边将安禄山之流乘机邀功请赏,囤积钱粮,扩充兵力,伺机作乱,“万里风云”不可管测。

    李十二、杜甫和高适他们虽在痛饮游乐,时局及国家安危却让他们难以释怀。

    高适很敬重李十二,李十二也很能理解高适的理想和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两人都出身卑微——李十二的父亲是商人,高适的父亲是农民。童年时代,高适甚至在乡间乞讨过。两人都没能参加科考,都得磕磕绊绊四处寻找机会,尽管现在李十二一样已失去了求官的兴趣,而高适也有志难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