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91章 唐伊吾军故址——大河唐城

    在哈密市吃完午饭后,我和佳佳开车便朝巴里坤湖驶去。

    巴里坤湖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偏北方向十几公里处。

    从哈密出发,到巴里坤湖附近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

    由于巴里坤湖就在335国道边上,当我和佳佳开车到巴里坤湖附近的335国道跟前时,一眼就可以看到眼前的巴里坤湖。

    佳佳望着窗外的巴里坤湖说道:“怎么感觉……巴里坤湖没有想象中的那种让人惊艳的感觉呢?是不是……你也有同样的感觉?”

    看着车外就在眼前的巴里坤湖,我面露难色,看着坐在一旁佳佳尴尬的说道:“看来……昨晚出租车司机师傅提供的‘情报’……好像也不是太准确呀……”

    她听后笑了笑,并回复我说道:“谁说不是呢!”

    说完后我们俩坐在停在路边的车里,想了想后,佳佳问道:“所以……接下来怎么办?去哪?”

    被巴里坤湖“欺骗”了之后,我们下午的时间便又充盈了起来。

    听到佳佳这么问后,我说道:“去巴里坤县城,买点东西后前往离巴里坤县城不远处的一处唐朝军事要塞!”

    “唐朝军事要塞?”

    佳佳一脸不解的看着我问道。

    “对,唐朝军事要塞——巴里坤伊吾军大河唐城!”

    关于大河唐城,根据网上搜索到的资料记载:【唐朝在西域的屯田,安西都护府有二十屯,疏勒有七屯,焉耆有七屯,北庭都护府有二十屯,伊吾军有一屯,天山军有一屯,共五十六屯。每五十顷为一屯。

    伊吾军的一屯,就在此处,大河唐城修筑于唐景龙四年(710年),呈长方形,中部有一道较宽的城墙将古城分为东西两个小城,分别为主城和附城。两座城东西并列,主城仅在西墙开有一门,门宽4米。在城门北端置马面一个,南端置马面两个。北墙有马面两个。南城中部有敌台一个。东墙即附城西墙,只有一通道通往主城,在附城内置马面三个,门道北端一个,南端两个。城墙的四角设有角楼,现仅西北角和西南角保存较好。

    《旧唐书·地理志》载:“伊吾军,在伊州(哈密)西北三百里甘露川,兵三千人,地五千亩,马三百匹。”

    在远离城池的其它军事要道上,唐军还筑了不少烽燧,城池、烽燧相望,随时观察了解军情,及时上报指挥部。驻守烽火台的兵士,也大都在其周围垦田种植。城池、烽燧相望,伊吾军、驻守高昌的瀚海军、驻守北庭的天山军互为犄角,稳定了唐在天山以北局势。

    “初唐四杰”之一的着名诗人骆宾王从军来到伊吾军驻地,看到驻军将士艰苦的屯田生活和守卫边疆的豪气,挥笔写下《夕次蒲类津》的诗篇:“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看完大河唐城的相关知识简介,我和佳佳内心更加激动不已。

    三千伊吾军中的汉家好儿郎,在这个距长安四千多里地的地方,屯垦戍边维护大唐荣耀,他们又何尝不想念妻儿父母故友和遥远的家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