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405章 分权制衡

    吏部尚书温体仁,跟随皇帝朱由检来到了内阁。

    内阁的几位大学士,一看皇帝来了,纷纷起身,躬身施礼,“臣等参见陛下。”

    “不必多礼。”

    “谢陛下。”

    内阁首辅李国普,立即把自己的位置让了出来,“陛下。”

    朱由检也没客气,当即就坐了下来。

    “陛下,您亲身来到内阁,可是有什么事情需要吩咐臣等?”李国普问道。

    “事情倒是有一些,刚刚朕到了吏部,与温尚书谈论了我大明的官制,朕突然有一些想法,想与诸位商议。朕已经派人去唤了其他几位尚书,稍微等一等,你们先坐。”

    “谢陛下。”

    很快,户部尚书毕自严,兵部尚书李邦华,刑部尚书崔呈秀,礼部尚书贺逢圣,工部尚书李若星,就赶到了内阁,“臣等参见陛下。”

    “不必多礼,来,给几位尚书搬把椅子来。”

    “谢陛下。”

    朱由检看向众人,“适才,朕去了吏部,询问温尚书关于三法司衙门在地方设立的情况,结果,发现了一些问题。”

    “那就是,地方的官制显得有些混乱,尤其是大量的胥吏参与地方事务中。胥吏良莠不齐,可他们又承担绝大部分的事务,这就难免有奸诈之徒趁机贪墨,欺压百姓。”

    “朕觉得,地方的官制,需要改一改。”

    杨景辰是分管吏部的大学士,他知道,这一改,不知道要影响多少乌纱帽,不禁问道:“臣斗胆敢问陛下,不知您打算怎么改?”

    朱由检淡淡一笑,“怎么改?”

    “那自然是增加官员的数量,不然,若是让人家脱下官服,那还能改的了吗?”

    “就以省为例,巡抚统理一省政务,布政使司掌民政,按察使司掌刑名。而礼教、河道等事务,一般都是由提学副使、提学参政之类的在藩臬二司挂名的官员担任,这就难免造成政令不一,权责不一的情况发生。”

    “朕觉得,在一省之中,除了掌民政的布政使司、掌刑名的按察使司之外,再设两司,一司掌礼教学堂,一司掌工程河务。一省之事,则由巡抚与四司商议决断。”

    在场的,那都是人精,都明白皇帝的意思,那就是分权制衡。分去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的权力。

    一省设立五个掌权人,单数,那就必然会产生多数与少数。

    他们都在中央,地方不乱,他们才能坐得安稳,他们自然是乐得如此。

    内阁首辅李国普问道:“那不知陛下对于新设立的二司,如何命名?”

    “朕这不是来询问你们来了,诸位有什么想法,尽可畅所欲言。”

    杨景辰随即回答:“陛下,商朝称学校为庠,周朝称学校为序。孟子中亦有言,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