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70章 喀秋莎火箭炮

    时间来到1942年5月。

    王兴国率先将汽车厂一个月的产量300多辆卡车配给重炮团。一个重炮团,一共有81门122毫米榴弹炮。一辆拖曳榴弹炮,两辆托运炮弹,剩余的托运其他物资。

    重炮团上路,去往兰州。支援西北的战役,重炮团到位。所过城市,重炮一响,守军望风而降。

    西北的战事没有停,李云龙先回来了。刚回到办公室,就和王兴国、赵刚来个熊抱。“兴国、老赵,老子想死你们了。今晚咱们不醉不归!”

    有道是来的早,不如来的巧。李云龙刚回来,张万和从北面苏联老毛子回来了。然后行色匆匆的拉着王兴国来到一枚苏式火箭弹身旁,“兴国,苏联老毛子跟德国打红眼了。这个是喀秋莎火箭弹,我看和咱们107火箭弹很像。就在酒桌上和苏联老毛子谈了谈,最终老毛子谈好了价格。一根金条,10枚火箭弹。你看咱们有赚头吗?”

    “有啊?怎么没有?有图纸吗?我看看。”王兴国从张万和手中拿过图纸研究一遍,思考一下心想:抗美援朝时期,据说志愿军一根金条一枚火箭弹。没想到老子可以用喀秋莎火箭弹赚苏联的钱。于是说:“也有一倍的利润,给苏联人造一枚的同时,也可以给八路军造一枚。”王兴国说到这,一拍脑袋,大声说:“咱们也可以制造喀秋莎火箭炮啊。卡车咱们已经制造出来了。火箭炮又没有后坐力,不需要卡车有多大的载重。最关键的是,得益于107火箭炮,咱们大多数兵工厂其实都可以制造这种火箭弹。”

    bm-13型火箭炮(译文:喀秋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研制装备的一型轮式车载火箭炮。

    bm-13型火箭炮(译文:喀秋莎)

    bm-13型火箭炮采用载重卡车为底盘,安装8个导轨式发射架构成移动式火箭炮发射系统,可挂载16枚m-13型固体燃料火箭弹,战斗射程达8500米,最大行程385千米。

    bm-13型火箭炮于1941年开始装备苏联军队,在整个二战期间,总共装备6800门。该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战效果突出,以“喀秋莎”火箭炮之名而着称。

    李云龙听后说:“这个喀秋莎比咱们的107火箭炮更好用?”

    王兴国再次科普道:“这个不一样,107火箭炮更适合山地打游击。这个喀秋莎就相当于重炮群。

    bm-13型火箭炮采用载重卡车为底盘,灵活机动。武器装备是由8个“工”字型发射导轨组成的发射架,每个发射导轨上下可卡住两枚m-13型132毫米火箭弹,每台bm-13型火箭炮同时挂载16枚火箭弹,可在10秒钟内将16枚火箭弹全部打出,最大射程8.5千米,形成的短时间密集打击火力。由于避免了炮筒发射火箭弹膛压高和高度加速的应力效应,采用导轨发射的火箭弹发射时承受的加速度小,火箭弹弹壁可以制造的较薄,增加了炸药填充量,因此132毫米火箭弹的威力基本上相当于152毫米普通炮弹,适合打击暴露的敌有生力量集结地、野战工事及集群坦克火炮。

    老了你设想一下,16门152榴弹炮一轮齐射,打完就跑是什么体验?而且不怕敌人的炮火反制,你10秒打完收工。敌人反应过来你都在二里地外了,你说这款武器好不好用?”

    李云龙笑呵呵的说:“好用是好用,但不相信没有缺点,否则也不用生产大炮了。”

    “有两个缺点,第一,精度不够。”

    李云龙无所谓的说:“都火力覆盖了,咱们还谈什么精度。第二个缺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