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九十四章 开发济州岛

    从樊离部下选出五百名精壮,分为五支小队,分赴各地,协助管理石丙的人,也参与岛上建设。说起来,识字的人太少,流民们不知从那里搞来几本《论语》《春秋》之类典籍,也教出几个识字的。就是樊离他两个儿子,祢嵩的儿子和一个女儿。樊离祢嵩原来就是前隋将军,战事失利后流亡在外,等风声平静派人回旧宅寻找家人时,家已被毁,家人被流放。多方寻找,只带回几个孩子。

    如今这些当年小孩已经是三十岁左右的人了,或娶或嫁,都是和来自中原的人结亲,又有了新一代。祢嵩的儿子叫祢植,与后来投降大唐的祢寔进为同一个人,祢植在入唐后,称为祢寔进。孙子叫祢素士,后来还有个大名鼎鼎的重孙子叫祢仁秀。是大唐武则天时代的威武大将军。这些都是后世考证过的,李正在哪里有幸见到某篇文章,正是研究这个家族渊源的,所以记得很清楚。

    樊离儿子叫樊御,孙子叫樊武吉,也是后来投降大唐的名将。这两个孙子都是八、九、十来岁,正是气死狗的年纪,整日里领着一般小孩子打打闹闹。

    李玮问,为什么不叫孩子上学?答,没有书籍和先生啊!于是,济州府第一所小学就建立了。

    得知唐王在中原申州和终南山附近开设两所书院,各有弟子三千,利用圣人墨家教义,制出包括铁船大炮等新产品,所出物资无数时,老樊老祢是老泪纵横,感激不尽。再次对唐王拜谢。

    李正乘坐大铁船围绕着整个济州岛观察了几次,对照后世地图,登陆几次后,终于确定五个居民安置点,六个临海驻军观察哨所。分别在西北后来济州机场附近,取名叫汉西川,由李玮带人驻守建设;东部李正首次进入内河处,即祢嵩原住址,取名唐浦,由李正亲自驻扎;西南小岛飞扬岛附近由樊离儿子带人驻守,取名樊翁里;东北牛岛附近山洞较多,取名祢洞,由祢嵩儿子带人守护;东南加波岛附近的慕瑟由二牛带人管理。

    新成立的济州府,位于汉西川。管理济州府的模式完全摈弃唐代管理方式,采用后世管理方式。设州长一人,李玮。副州长六人:樊离、祢嵩、石丙、李新生(二牛),一个书院弟子叫崔纶的善于筹算规划,一个原樊离手下的掌记,叫什么邱满的原隋军参军。分别负责司法部、教育部、建设部、内务监察部、人事部、民政部,六个部门基本对应大唐朝廷六部,由李玮亲自担任防务部。多出来的内务监察部相当于巡查御史,对各个部门进行监理、督促。

    李正三两天就乘坐大铁船在另一艘铁船护卫下沿岛巡查一周,为各建设工地运来急需的粮食、水泥、钢筋、等物资。李玮奇怪啊!唐王铁船怎么这么能装货物?这沿岛一周卸下多少物资啊?登船一看,底舱还是满满的。奇怪归奇怪,没有谁敢去问唐王怎么回事?有足够用的物资不好吗?更多人认为,大铁船上的物资是从海船上转运过来的。

    李正偶尔上岸指导一下,新式观察哨所怎么建?堡垒怎么修?图纸是图纸,关键是这东西谁也没有见过!李正仿照着后世影视上看到的要塞形状,先是建了个不伦不类的隐蔽大碉堡,建在一个临海的高高的突出山包上,浪费了几十吨水泥钢筋,建成后一想,咳!白费功夫了。这时哪有炮弹来袭?搞那么厚的掩体有什么用?

    后面的就改进了,都是轻便型的小水泥平房,刀箭砍射不动就行,人可以在里面从小窗口里射击、扫射。

    视察一下各处建设进度,道路已有雏形,州政府大楼已经在打地基,连接道路的小桥也准备好了石料沙子等材料,都在等待技术员工程师来指导开工。

    工地上,本地土著,现在叫大唐新居民的本岛人,越来越多的从隐秘山洞里下来,加入到建设大军中来。据统计,新来的本岛人,比第一次石丙带来的多一倍。这些人大部分是女子,周围被巡逻队不断巡逻,她们不能从事下海打渔采珠工作,没有男人出海去卖海货,吃饭就成了问题,除了下山来打工,有什么出路?

    她们惊喜地发现,在干重活的男俘虏营里,有自己男人的身影。哺乳的妇女在得到双份食物后,慢慢也就习惯了这种固定规律性的生活。

    新式的温饱生活很快就令人淡忘过去的仇恨。现在很多小组都有自己的炊事员,用唐军,啊不!现在说政府!用政府发放的工具和粮食按照自己习惯做饭,只是粮食一次只发三天的,说是从海上运来路途遥远,运输不易。政府还不误农时地指导民众在山谷丘陵地带种植许多作物,并专门派人管理。更多的女人,许多年轻的海女,在工作过程中,主动和看守的保安队员或唐军说话,为了自己前途,她们学说大唐语言,有的还去夜校学习汉字,这是政府鼓励的。混得熟络了,还有海女把以前在海里采来的珍珠拿出来交给政府,要求换取粮食,回去给不能起身的老奶奶吃。

    李玮对此事很重视,把那个海女招来,亲自问话:“不要害怕!这种卧床不能自理生活的老人还有多少?”

    海女哆哆嗦嗦说,几乎家家都有,不过有胆大的已经下山,吃到配发的粮食了。她们觉得唐军需要的是能干的劳力,有的就不敢下来,只是在夜里,偷偷把白天省下的米饭馒头送给她们吃。

    李玮对石丙大发脾气:我跟你们说过了!我们现在都是大唐子民,我们是一家人哪!每个人,每个老人也是大唐子民,要享受到大唐唐王的恩赐,朝廷的惠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