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43回 多事之秋

    第二日,陆英写了一封奏表,未经有司直接呈给了宫中。如今会稽王把持尚书台,自己这奏表让他看到,必然徒劳无功。是以陆英想办法命人送给了小皇帝。

    天子虽年幼,但他身边自有明理之人,或许能引起重视。

    陆英既然在国子学推行了新规,那么必须要取得朝廷支持。

    因此他建议精简国子学人数,培养文武人才,将来不止通过明经考试选拔,还可有政论诗赋,骑射弓马等各种途径。虽然知道希望渺茫,但好歹要试上一试。

    几日后,徐仙民将封存好的学子们策论收集上来,全数交给了陆英阅看。

    之所以不用博士讲师收文章,而用役吏徐仙民来做,就是不想让其他人在自己之前看到内容。

    徐仙民作为杂吏,绝不敢私自翻看这些文章。如果他也是朝中权贵的眼线,那陆英只有收拾行李走人了。

    但凭会稽王等人的才干,必不至于先在国子学这等地方部下暗棋。真有这么厉害的手段,何至于被王孝伯吓得寝不能安。

    陆英担心宋演留在京师泄露行踪,便安排他仍去吴郡躲避,等到局势明朗时再谋进取。

    这一日,宫中来使称太皇太后召见。陆英猜测或许与国子学之事有关,便换上官服随中官进宫一行。

    太皇太后李氏居于崇德宫,离前朝颇远。陆英随中官从北门入,又折而东行。到了崇德宫,中官吩咐他在殿外稍候,自行去通禀太皇太后。

    过了一刻钟,中官来宣陆英进殿,嘱咐他不可胡言乱语。陆英笑着点头,放轻脚步迈入殿上。

    到了殿内陆英不敢张望,低着头趋步而前,躬身行礼道:“臣国子祭酒华亭侯陆英,参见太皇太后!”

    李氏嗯了一声,道:“华亭侯,你上的奏本有些主意,哀家觉得不错!便依你所奏行事吧!省得那些公卿子弟不务正业,整天想着捣乱。”

    陆英连忙谢恩,再次躬身施礼。

    李氏又道:“听闻你曾给会稽王递过一份口供,是殿中少监冯鉴亲口招认的。可有此事?”

    陆英霍然抬头瞄了一眼,马上又低下头,暗思道:“原来太后是为了此事将我召来,她想知道什么呢?我如果据实说出,她会信吗?毕竟牵涉到她的爱子孙玿,古语云:疏不间亲。我说她小儿子与陈妃合谋杀了她大儿子,她岂能信我?”

    这李氏虽然肤色很黑,但五官尚算周正,根本不像传言的那般丑陋。看来是有人刻意丑化皇室,将李太后形容得简直如张飞一样。

    她见陆英默不作声,微微不悦道:“陆卿,你尽管如实讲来。哀家不是不明是非的人,只想听实话!”

    陆英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将冯鉴所说一字不漏转述与她。李氏听罢,呼吸渐渐急促起来,显然心中十分激动。

    但当着陆英的面又不好发作,只得挥挥手道:“哀家知道了,退下吧!”

    陆英施礼告退,走到殿外时,方听得李氏一拍桌案,低吼道:“贱婢,安敢如此!”

    陆英心中无奈,看来太皇太后将满腔怒火都发作在陈太妃身上了。

    也难怪,会稽王孙玿毕竟是她亲子,总不能为了一个死去的儿子,再将活儿子杀了抵命。但陈太妃想来离倒霉不远了。

    会稽王任命其骠骑将军府司马王茂和为江州刺史,督江州全境及豫州四郡诸军事。

    豫州本是庾楷的地盘,不知会稽王为何要分了四个郡给王茂和。

    王茂和虽是王国宝的弟弟,但非一母所生,在王孝伯起兵时,又自请解职以待罪。是以躲过一劫,如今反而升官了。

    或许是孙元显为了分殷仲康的军权,做出的安排,但恐怕必要惹出乱子来。

    陆家送来密报,刘牢之被夺职罢官后,受到王孝伯盛情邀请,去京口做了司马之职。王孝伯派他东下打击吴郡杨伯舆。

    杨伯舆本是杨丞相之孙,曾任会稽王孙玿的长史,如今母丧丁忧在家。王孝伯起兵时,传檄三吴,杨伯舆起兵响应,迅速震动了吴郡、义兴等地。

    后来王国宝被诛,王孝伯罢兵,命杨伯舆也偃旗息鼓,去兵解职。

    但他已经在吴郡大行杀戮,诛除了不少异己。哪里还能停得下来!于是一怒之下,转头杀向王孝伯镇守的京口。

    王孝伯派刘牢之率北府军前去迎战,杨伯舆溃不成军,自己不知逃亡至何处去了。

    年关将近,陆英这几日在国子学中安排新课业,准备推行新体制,忙得不亦乐乎。晚上回家还要阅读学子们写的策论,看看能否找出几个真正的有识之士。

    三步之内必有芳草,古人诚不欺哉!虽然这些国胄都是纨绔子弟,但好歹也是世家公子,还真有几人文章写得不错。

    有的立论大胆,不为朝廷避讳,有的文采斐然,洋洋洒洒数千字。

    陆英反复阅读,最终挑出五篇认为最好的。一篇为杨元琳之子杨弘所作,一篇为谢太傅之孙驸马都尉谢混所为。还有三篇来自徐羡之、傅亮、王韶之三人之手,他们都不是高官后人,祖上虽名位不低,目下却渐渐沉没。

    看来,中兴家族的重任,未必不能由这几名少年来完成。

    在国子学中与诸位博士商讨好了规程,过完春节后便全面推进,陆英终于放下心事,开始考虑将师父李玄阳接到京师来过年。

    往年他一人孤零零在山中,也不知道逢年过节吃了多少苦。如今好不容易暂且安定下来,还是将他老人家接过来团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