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二百三十九章 两座大桥

    老张带人在那个仓储中心处理一个多月,才把那批车辆分配下去,车棚清空之后,丁文东又去了一趟,这次准备比较充分,给他们提供了三种型号的飞机,每种六十四架,和大批配件,然后回来继续玩沙子。

按照自己的预想,这里的气候是要根据环境变化必须有所转变的。

夏季到来之后,由于印度洋和西北季风的的影响,加上和东南季风的交汇,大峡谷一线的雪山持续加速融化,西林河水暴涨,河滩蔓延扩大,河水迫近十里外的河堤,那里就堆满沙袋,整天紧张兮兮地,弄得像要随时决堤一样。

两道引流渠的泄洪量太小,第三道更宽的泄洪道正在抢修施工当中,这个缺口设在上游,胜利渠以上五十公里的地方,就是上次决堤的那个口子附近。大约七月份的融雪量最高峰到来时,才能投入使用,有了上次的经验,这个泄洪闸设计成可控制永固型的建筑,叫梭梭湖水利枢纽工程,它的投入使用,可以缓解这一千多公里的沙堤压力。

西林进驻大批气象专家,建设了七个水文大气观测点,他们担心的最普遍的问题是,气温对雪山加速融化的影响,传说中的全球变暖会不会提前到来?

丁文东并不用怎么刻意地去施展道法,整个盆地的湖泊面积基本稳定,河水从地下暗河渗出,地表水位自动抬升,露天水面面积根据季节,夏长冬消,暂时是不断扩张期。

整个辖区内采用飞播方式,在湿地和适宜地区播撒大量草籽树籽,又采用丁文东提供的先进科研产品,鼓励全民植树造林,绿色也就连点成片,蔓延开来。

本地的湿度增加,绿地面积比去年呈几何倍增加。丁文东原准备给自己的西瓜地和玉米大田安装喷淋灌溉设备的,现在看来没有必要了。

对于一个干燥得湿度几乎为零的沙漠盆地来说,三天两头都会下雨,这可是从来没有的气候现象啊!

湿地团被环山包围着,没有强劲的西北风带走,东南暖湿季风再顶一下,这些蒸腾湿气变成湿重云团,在盆地里转来转去,除了平衡一下各地的温度,不断升腾下降着变成降水,还能去哪里?

高温也给这里带来不适感,每当要下雨了,室内的瓷片上就会出现水珠,地面上也变得潮湿起来,这可是丁文东没有想到的后果。

不过这种气候也有好处,植物疯狂生长,整个居住区的树木草地一片葱绿,叶片厚大,长势茂盛生机勃勃如同热带雨林气候一般。

这个当然和肥料有关,丁文东生怕沙地里没有营养,撒施的复合肥比在家种地还多。土壤不会藏假,吃多少就提供多少回报,能不茂盛吗?

老卢来了,王学西也来了,带来了两个人,丁文东一看,就去西瓜地里寻找成熟的西瓜。

来人是胖墩李吉和他的媳妇黎萍,这可真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啊。

李吉完成学业,调到华强总部的科研所工作,然后又调到西林这边,跟着王学西在一家研究所工作。黎萍的工作相对不重要了,跟过来担任他的生活助理,老王给她开的工资是一个月两千六百块。

看见黎萍,丁文东想起戚薇,心情低落下来。

两人去年国庆节结婚,丁文东和阿绣都没能参加婚礼,就说些家里的新鲜事儿。

说起李建和李静的成绩,又说李爸的身体状况,然后谈到黎萍大姨的儿子,戚薇的弟弟,几个人尽量避免说出戚薇的名字,但依旧觉得气氛很压抑。

李吉说:你大姑家的那个表哥石继申,张嫂子又生了第三胎,有了一女一子后,儿女双全了,为什么还要?

石继申属于边缘人口,老家那边估计已经列为多年不回家的外出人口,城市这边没有户口,属于没人管理的临时流动户口,城市这边也知道计生政策,处罚问题也是老家管理,这边也是懒得增加工作难度,就那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张慧红生了儿女,还要第三胎,那就是没事找事儿,一个原因是多子多福,肯定和大姑的鼓励有关,还有个原因,可能是乡下人爱占便宜,多生一个是饶头吧!

想起大姑家的石继盈和弟弟石继成,不知道考大学成绩如何,连个电话一封信,片言只语的感谢都没有,丁文东觉得亲情成份不过如此。石继申的第三胎,生的是男是女,他已经没有兴趣八卦询问了。

哥俩是不用太多的言语交流了,看着黎萍在陪着丁子曦丁子晴玩儿,丁文东问:没准备要孩子吗?

李吉说:已经有了!

那得庆贺一下啊!

丁文东去菜地,把亲手种植的蔬菜搜寻一遍,西红柿辣椒豆角黄瓜之类的,摘了一大篮子,又亲自下手,整治出一桌美食,向黎萍道喜。

现在的人还没有那样开放,怀孕还是很隐秘的事儿,没有谁这样公开拿到明面上说事儿,就把黎萍闹了个大红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