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番外三 不知老之将至云而


  子路首先沉不住气了站起来问道:“老师,你天天讲学问,讲道德,让我们做好人。难道有道德、有学问的好人就注定要遭难吗?”

  孔丘说:“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当然也会遭难的,不过他们即使遭了难,也不会动摇的,不像那些没学问,没道德的人。一旦道了难,什么卑鄙的事都能做出来。从前有这样一首诗:一不是老虎,二不是野牛,他们徘徊在荒野,到底是什么根由?我们现在的处境正是这样啊!是不是我们讲的道理不对了?若不然,我们为什么被围在这里呢?”

  “大概是我们的仁德还不够,所以才没人信任我们。大概是我们的智慧还不够,所以,才没人愿意实行我们的主张。”子路反驳道。

  孔丘叹了口气,忽的有感而发:“如果有仁德就会使人相信,那么伯夷和叔齐就不会饿死了。如果有智慧,他的主张就会行得通,比干也不会被摘掉心啊!”即使很久没吃饭,他仍让学生们坐着,自己则来回走动于其中,说了好些话不觉着累。

  学生们连连点头。

  子路没再说什么,走了。孔丘又把子贡叫来将刚才对子路说的话又说了一遍,问他有什么看法。

  子贡实事求是道:“老师,您的理想是不是太高了些,所以到处不能相容,如果老师能把理想降低些的话,我想是会好些的。”

  “不对!”孔丘忙把话接过去,“一个好的农夫辛辛苦苦地耕耘,但不定有好收成。一个能工巧匠,能制作出很好的器具来,但不一定能赶上人家的需要。一个有作为的人,能把自己的主张有条理地发表出来,但人家不一定就能接受……这都是正常现象。你现在不努力去充实自己,反而斤斤计较别人能不能接受,甚至为让别人接受,而降低自己的标准,这是不对的。你的志气太小了啊!”夫子说得铿锵有力

  子贡无言答对,默默地退了出去。

  孔丘一面安慰大家,稳定大家的情绪。一面派善于辞令的子贡出去与楚国的军队联系。不久,子贡带来了楚国的军队,在楚国军队的保护下,孔丘一行到达了负函。

  负函有个叫叶公的大夫,他问政于孔丘:“先生,依您之见,一个地方如何才算治理好了呢?”

  孔丘回答说:“如果能让本地方的人民安居乐业,过上太平日子,甚至能吸引外地百姓投奔到您这儿来,这个地方就算治理好了。”

  鲁

  六十八岁的夫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氏派人迎他归鲁国,孔丘周游列国十四年,至此结束。冉求问他如何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君子的行为,孔丘达:“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夫子在出游列国时,一个叫“衍”的学生一直从旁照料,他如今跟着夫子回到了鲁国,帮他修整著述。

  衍与夫子在一个屋中翻找书卷,他边找边问仍在写书的夫子,“师父,您都已经七旬了,还不打算停笔歇歇吗?您这般年纪回到鲁国,有什么事就交给学生吧,您的余生该好好度过。”

  孔丘在一边道,“还记得当年叶公问子路我是怎样一个人,子路说不上来,我就对子路说,你为何不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看来我真的是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孔丘乐呵呵地捋着胡子,其实衍知道,他是在想子路了,如今子路正在卫国出仕。

  又过了几年,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夫子终于停笔不写了。他最后为《春秋》写的注解中道:

  “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