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一百五十三章 夜宴(八)

    拜师?

韩熙载的提议,让秦易一呆。

之前胡老便提过让秦易拜他为师的事,这并不是一件小事,所以秦易好生考量过。

他找人了解过,胡老是一代大儒,若只论学问,那胡老绝对是无可指摘的良师。

跟着胡老,只需用心学习经史子集,想必用不了几年,就能考个功名回来。

可南唐还剩下几年的气数?他就算能够得到那个功名,又有什么用?

恐怕得意不了多久,南唐这艘大船就要倾覆了。

再者说,通过科举来得到权势地位,速度实在太慢,等他得了功名地位,周嘉敏也已经被周家许给他人了。

那他费尽心思考取功名,不是白瞎吗?

所以,秦易想走的,其实是其它的路。

第一条路,是进入某位大官的幕府,做他的幕僚。

幕府最原始的意思其实是武将因军队出征需要,用帐幕所建立的一种营帐。

一般情况下,只有封疆大吏,权臣或者所谓的“戎帅”,才有资格和权利建立幕府。像唐以后的节度使,就有这个权利。

当幕府成立之后,大官就可以自行招募亲信或者士人,尤其是喜欢招募一些有能力又有名望之人。

唐代很多诗人都曾有过幕僚身份,比如,杜甫、李商隐、王维以及李白等,他们在幕府中的主要职责就是“顾问”。

跟着大官做了幕僚,一旦被大官赏识认可,就会有机会被编入正规官制而成为名正言顺的官员,所以很多科举落第的人才会不遗余力地响应幕府应召。

但从本质上来讲,幕僚如果没有转正,其实与正式的官吏有着天壤之别。

而且如果自身名气不够大,或者本事不够硬的话,其实很难受到大官的赏识,得到官位的可能也很低,耗费的时间甚至会比科考还要多。

因此,如果不是必要的话,秦易不想走这条路。

第二条路,就是献赋求仕。

所谓“献赋求仕”,则是指当世的一些名流,通过创作“赋文”,用歌功颂德的骈文或诗词来大拍帝王马屁,从而进入帝王的眼睛。

别看这种手段过于谄媚,有些下作,关键是好用啊!

统治者,哪个是不喜欢听马屁的?再英明神武的君主,也受不了马屁精的吹捧好嘛!

就是被奉为“天可汗”的二凤李世民,那手下也是有许多捧哏,没日没夜地给他当包袱去抖的。

这个时候也别管这个手段清不清高,名声好不好听了。你瞧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他们都走过这条路,从而获得了官职呢。

十几年前,当朝五鬼的冯延巳和冯延鲁,就是通过诗赋大拍唐元宗李璟的马屁,从而得到重用,成为大官的。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秦易借几首马屁贼响亮的诗句献给李煜,想来也是能得个一官半职的。

当然,拍马屁之前,需要好好调查一下皇帝的喜好,总不能马屁没拍上,拍马蹄子上了,那就小牛犊翻白眼——完犊子了。

而且,也不一定就是你作好了诗赋,就一定能传到皇帝的耳朵里。

因此,这条路虽然也可以走,但是需要走得慎重,非常吃机缘。

所以,秦易最想走的,其实是第三条路——官员举荐。

事实上,官员举荐这种入朝为官的方式,在南唐是非常普遍的。

相比之下,通过科举来做官的人的数量,其实是远远少于官员举荐的人的。

甚至可以说,除了凭借父祖的官位取得做官的资格的门荫制度外,得到官位的人,其实相当之多的靠的就是官员举荐。

很多知名的诗人或者学者,都曾通过这种途径成为了唐朝的官员。

还有一些在后世人眼中比较知名的官吏,也都是经人引荐或者举荐之后,才能够在政治上发挥出个人的才能。

然而想要得到官员的举荐,却并不是那么简单。尤其看重的一点就是你的老师是谁,他有什么地位,在某些时候甚至有着决定性的因素。

就说郎粲,他的老师是韩熙载,他就算不经过科举,那也是早晚能找个不小的官做的。

要不然那个丁县尉何以这般奉承他?还不是知道郎粲的官职早晚要驾凌在他头上。

而如今的胡老无官无爵,在官场上亦没有能够共同进退的盟友,他就算想要为秦易发声,声音恐怕也是极小的,并不足以将秦易推出很远。

他唯一有用的,就是用一身攒下的清名。只可惜,这身清名一不能当饭吃,二不能换成权势,只能死后写在碑文上。

所以,从理智上讲,拜他为师,收益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