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二十一章 升级

    王极家这个,就是当初大伯家、小叔家和王极家合伙建的。150千瓦的小电站,投了70多万。

    当时一家拿出来十多万,又合伙贷了30万,才建成。

    正说着,王极爸爸王正国就骑着个旧摩托回来了。

    “爸,电站今年咋样?”

    王正国闷闷的说:“还能咋样,一半电送不出去,请电所的鳖孙子们喝酒就花了一年一两万。还搭两个人力管着,一年挣不来一个出去打工的钱。”

    “吃饭!吃饭!说那干啥!”蔡凤瞪了王正国一眼。

    王极也没在意。

    最初水电站建成那两年,着实挣了钱。机器都还新,不需要什么维修费用。那时候周边也只有两个小电站,国家正是扶持的时候,发的电,直接就送出去了。一度3毛,一年一家能分五六万。

    这几年,随着小电站越建越多,电所卡着环保、输出功率限制,一年小半的流量都浪费了。

    听王正国说的这样,今年估计也就保个本了。毕竟,一个劳力出去随便干点儿啥,也有两千块一个月了。

    王极回来的时间恰好,正赶上吃午饭。蔡凤早就算着王极回来的时间,备着菜呢。

    香菇菜心,自家的香菇,自家的菜心。

    小鸡炖蘑菇,自家散养的小鸡。

    拌木耳。

    再加一大盆米饭。

    看得王极口水都流了出来。

    吃完饭,王极跨上老爸王正国的摩托,一路往水电站去。

    一开始是水泥路,走了五六里,就成土石路。最后一里,干脆成一米多宽的山路了。

    不一会儿,哗啦啦的水声传入耳中。小电站到了。

    一个三间平房的屋子,坐落在河岸左侧地势高处。

    十来米的河面,一个顶端一米多的拦河坝矗立。略高于水面。

    平房前还停着一辆摩托车。

    里面大伯在,朝王极点了点头:“小极回来了。在大学学习咋样?”

    大伯这样的老一辈农村人,也许都以为,大学和高中一样,月月考试呢。

    王极说道:“大伯,挺好。今天我看着吧。你回去歇歇。”

    大伯点点头,骑摩托车走了。

    这里就剩王极一个人了。

    平房里有电器运转的隆隆声。

    最西侧电控室,倒是做过隔音。但是,王极不耐烦待里面。

    王极嘿嘿一笑,从摩托车后面驮着的包里,掏出特意准备的秘密武器。

    能采集声音的摄像头,和蓝牙信号扩大装置。

    一通捣鼓,王极安心的拎着鱼竿,到上游50米的地方去了。

    摆下躺椅,折叠桌,笔记本电脑。调试之后,很清晰的显示出了电控室的画面、声音。

    嘿嘿,这下不怕了。

    电控室得有人长期守着。出现问题及时关闸,防止机器损坏。

    这会儿远程监控,也都足够了。50米远,出现问题,王极10秒钟就跑过去了,也不耽误。

    冬日的秦岭余脉,山溪之中,哪里有鱼啊。但摆个鱼竿也是乐趣不是?

    午后暖洋洋的阳光照着,王极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睡醒时,下午四五点了。太阳偏斜,气温也下来了。

    左侧林子里,一个低矮的两百来平的暖棚蔬菜棚,是王正国引机器房的废热气,用管道接过去的。冬天也长得郁郁葱葱。里面菠菜、青菜,黄瓜茄子都有。

    更里面,是几个宽大的香菇棚。这两年电站不挣钱,但人还得守在这儿。大伯就和王正国一起,搭了这两座香菇棚。

    一家有一座。一年也能有万把块贴补生活。

    冬天,香菇棚已经空了。

    王极在里面搜了两把漏网的干香菇,和一小把干豆角一起泡。再从横梁上切一小块腊肉。香菇豆角炖腊肉,就是一个菜了。

    再从暖棚里揪一把菠菜,炒菠菜,完美!

    蒸一小碗米饭。晚饭有着落了。

    锅上咕噜着炖菜,王极把折叠桌挪到近前,开始码字。

    最近,王极的抄书,已经不限于网络小说、武侠小说了。

    《边城》、《***的葬礼》、《三国》,也包括高中的课本、语文读本。

    这会儿抄起来,才真正体会到语文课本文章的绝妙。仔细品过后,回味无穷,唇齿留香!

    以前背课文,只觉得它是负担。这会儿,王极恨不能把全书背下来,囫囵吞到肚子里,再反刍着慢慢消化。

    尤其是沈从文大师的边城,简直美的像一首诗,一幅画。这笔力,简直突破天际了。

    王极和爸妈说了,这两天住这里。也不管老妈蔡凤呃唠叨催促,真个儿安心住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