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4章 第4章发布论文

    回到宿舍,金雪仔细考虑自己未来应该如何最大化利用自己重生的优势。

    首先,投资赚钱什么的肯定不用想了,因为金雪完全对这方面一窍不通,她只知道房价会涨,但现在也没钱买房。

    不过现在也不是特别急着用钱,自己现在是体校的宝贝,江南省队多次发出训练邀请,都被城北体校拖延了下来,他们想让金雪成年后再进入省队训练。只是省队提前把她计入了名单,并安排她代表省队比赛。

    也正因此,金雪的衣食住行基本都是体校报销,省队里也会出一部分钱,校长对自己也十分重视。

    想到这里,金雪似乎记起,城北体校的校长好像是江南大学体科院的在读硕士生。

    既然这样,那就好办了。

    由于医生叮嘱一周内不能剧烈运动,所以金雪这几天有大把的空闲时间。她向陈教练申请使用一下办公室里的电脑,陈教练虽然感觉有些奇怪,但也是没多想便点头同意。

    白天陈教练在外面带队,金雪便坐在他的办公桌前,浏览着一个又一个页面。

    差不多可以了。

    金雪打开word文档,敲下了一串文字。

    《顶尖短跑运动员起跑技术浅析——以莫里斯格林为例》

    莫里斯格林,2000年悉尼奥运会百米冠军,世锦赛三冠王,979的前男子百米世界纪录保持者(当时是蒙哥马利978,后被查出服药取消),在当今短跑界可谓是泰山北斗般的人物。

    由于女子短跑没什么关注度,所以想要打出自己的招牌,就需要从男子短跑开始入手。

    “起跑技术对于短跑而言不亚于发动机之于汽车,纵观我国男子短跑运动员,大都采用起跑即抬头,前程全力爆发的起跑技术。这项技术虽然爆发力强,但存在后续乏力的缺陷,反观美国名将莫里斯格林,他的”

    国内在2010年以前,一度采用一步抬头法训练短跑运动员,这种现象直到2015年左右才得到改善,著名选手苏禀天便是得益于这项改进的技术顺利突破10秒大关,将自己的极限提升至983。

    而这种技术是80-90年代卡尔刘易斯那一代短跑运动员的招牌起跑,早在90年代后期便被很多国家弃置不用,可以说,我国的短跑技术在当时是落后整个世界十几年的水平。

    金雪不确定自己脑海里的那些理论有多少是现在世界上从未出现过的,所以她只能先从确定已有的技术入手,不然绝对无法服众,因为没有数据支撑。

    并且,在这篇文章中,金雪还故意卖了些破绽。作为副教授,她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不要太多,很轻松便能模仿出他们的论文水平。

    所以,金雪刻意把行文逻辑降低到了“2022年普通本科毕业生”的水平,但选用的数据则相对较为复杂。

    这样一来,自己就是一个“热爱钻研技术、阅读文献的短跑运动员”,虽然依旧十分惊艳,但不至于被当做怪物抓去研究。

    耗时三天,这么一篇九千多字的简短论文便被金雪完成,她使用校长李海峰的名义向国内的一家体育杂志投出了这么一篇文章,而自己只作为第二作者。

    没过两天,一条初审过稿的邮件同时被发送到校长李海峰和金雪的邮箱之中。

    校长办公室。

    李海峰是一名四十左右的寸头中年男子,他个头不高,以前是一名举重运动员,退役后进入江南大学学习,而后接管这所城北体校。

    前年他申请上了江南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但由于事务繁忙,没怎么过去上过课,所以论文进度自然也是停滞了下来。

    “死了都要爱——不淋漓尽致不痛快——”

    手机铃声响起,李海峰熟练地掏出自己的滑盖手机,一看,是一个陌生号码。

    “喂?请问哪位?”

    “李先生您好,我是《体育学刊》杂志社的编辑,您的投稿《顶尖短跑运动员起跑技术浅析——以莫里斯格林为例》已经通过了我们的初审,后续复审结果将在一个月内进行通知,感谢您对《体育学刊》杂志社的支持。”

    “喂?什么?”

    没等李海峰询问,对方就挂断了电话,看来编辑社最近挺忙。

    难道对面打错号了?李海峰纳闷,但刚好又是体育杂志给自己打的电话,打错号码也不至于这么巧吧?

    会不会是导师看我太久没来,不忍心看我延毕,送了我一篇文章?

    想到这里,李海峰大喜过望,正欲打开邮箱问候一下快一年没见过的导师。

    就在这时,他发现了收件箱里的过审邮件。

    第一作者:李海峰

    啧啧,导师对我就是好,第一作者都让给了我,李海峰暗自欣喜。

    第二作者:金雪

    啥?金雪是谁?江南大学体科院的老师里,没听说过这个人啊?

    等等,这个名字,该不会是我这短跑队里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