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256章 论及名士古来多,皓首全终知多少?


    “他们既不愿仕秦,朕也不去勉强。”

    “你全程审阅了他们所著经文,你就跟朕说说,他们文章的精要之处,朕倒想看看,他们是何等才识,竟敢对大秦置若罔闻。”

    李斯道:“诺。”

    李斯沉吟片刻,沉声道:“臣脑海中有印象的经文不少,但给臣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这几个。”

    “其中一个当为一老者所著。”

    “其在经文中写道:‘年年岁月催己老,功名万里他身找。论及名士古来多,皓首全终知多少。’”

    “臣若非得陛下赏识,恐也跟这人一般,终生碌碌无为,只能徒叹皓首白头,臣对这几句感触越深,也愈发对陛下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

    “陛下知人善用,乃众臣之福!”

    嬴政依旧面无表情。

    李斯眼皮微微一跳,继续道:“再则便是一名道家士子所著,其言道:‘天道有常,无往不复!易曰:时有否泰,用有行藏,一时之制可反为用,一时之吉克反为凶。’”

    “还有。”

    “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审豪氂(mao)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

    “.”

    李斯对此是信手拈来,念诵时更是头头是道。

    洋洋洒洒说了近十人文章精要后,李斯好似意犹未尽,继续朗声道:“这次盛会的士子中,有一人才华不浅,但似乎他对自己没有太大信心,因而写了一篇略显心迹之文。”

    “其言曰:宰相者,上佐天下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有一人.”

    嬴政静静听着,暗暗摇头。

    李斯博闻强识不假,但他说的这些内容,恐怕是另有心思,他这是在暗搓搓的明示,他年岁不小了,早已明晰丞相职能,只是一直没得到正式的令书,在向自己吐苦水呢。

    想到这。

    嬴政就想到了王贲。

    王贲昏迷前,曾点评过李斯。

    王贲言:李斯斡旋之心太重,一己之心太过。

    这一点。

    他其实也清楚。

    只不过李斯的确是有大才之人,也的确为大秦立下过汗马功劳,这是无可置辩的。

    殿内。

    李斯的声音不绝如缕。

    又过了一刻钟,李斯的声音才停止,他的嗓子已有些沙哑,但脸色却十分亢奋,仿佛真为这些文章喝彩。

    嬴政道:

    “这些经文的确才具不凡。”

    “他们入选百大名士之列名副其实。”

    “诸卿这两日受累了。”

    李斯正色道:

    “这是臣之本分,当不得夸奖。”

    嬴政微微额首道:“这两日,审阅数千经文,也属实辛苦,先下去好好休息一下吧。”

    “诺。”李斯拱手:“臣告退。”

    说完。

    李斯缓缓退出了大殿。

    在快要走出大殿时,嬴政的声音传了过来:“老丞相的辞书已呈上来了。”

    李斯身形一顿。

    随即,快走了几步,走出了大殿。

    殿内。

    嬴政摇了摇头。

    李斯有野心,他一直都清楚。

    他以往也在刻意压着李斯,李斯为人相对势利,若是一朝得势,恐会显得有些志得意猖,他以往一直在思考,李斯该为左丞相还是右丞相。

    眼下。

    他已经确定下来。

    嬴政朝殿外道:“来人,取一份士子入选名单过来,朕要亲自看看是那些人入选。”

    殿外当即响起一阵脚步声。

    不多时。

    宦官便把写有名单的羊皮纸呈上。

    嬴政把羊皮纸摊在大案上,望着上面一个个陌生人名,眼中尤然露出一抹森然冷意。

    这些人大多对秦无好感。

    看完。

    嬴政把羊皮纸合上。

    冷声道:

    “秦落衡,这次是你挑起的士子纷争,就当由你自己来平息,这些士子来咸阳,太多不怀好意,你想整合天下士子,让天下士子为大秦所用,只能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但朕既然答应了,便纵容你一回。”

    “朕也想看看,面对天下士子,你会作何应对?”

    嬴政拿出秦落衡呈上的奏疏,望着秦落衡的请求,提起御笔,大手一挥,在上面直接落了墨。

    准!!!

    他把这份奏疏放到一边,拾起另一份奏疏,继续面无表情的批阅起来,对于这次士子盛会,他并没有太过关心,他更关注的还是盛会之后的官员调动。

    这些士子终究是游离在朝堂之外的!

    他之所以看士子名单,除了看一下有那些士子,更多的便是看一下有无仕秦官吏。

    若有,自当予以重用!

    若无,等盛会结束,大秦会再给他们一次机会,也是最后一次。

    这也是士子盛会在嬴政眼中的唯一作用。

    咸阳宫中对士子名单的公示,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和重视,而在咸阳城中,底层民众对此却是热议不断。

    士子盛会。

    俨然成了民众街头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