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四百一十二章 道德出于君,律令出于相!(求订阅)

    闻言。

    秦落衡脸色微变。

    他怎么都没有想到,始皇考虑的竟是这点。

    他之前所想,只是想告知秦国之根基已大损,当做固本培元之事,然始皇却是认为大秦之所以落得如今地步,是因为君臣异心,而且朝廷很多大事、重事,非是直接决于上,而是下群臣议事,最终是得朝野上下一致认可才推行的。

    始皇认为是朝臣误导了政令。

    而且......

    朝臣的权欲过大。

    秦落衡深吸口气,他很清楚,一旦废除议事制度,大秦将会彻底进入到皇帝独断朝纲、独断专行的局面,到那时,天下政令决于一,而且是无可驳斥。

    秦落衡目光流转,却是久久不敢言。

    需要申明的是,被禁止的议事,并不是正常的朝会议事,而是由皇帝‘下群臣议事’的有关特定重大事件的商讨决策制度,这种制度跟后世的全会制度有所相似,而且所议之事,最终需得朝野上下认可,才能最终实施。

    这种制度一定程度是在遏制皇权独断。

    这股制度成型于战国论政风气,商鞅当年更是极力推崇,这也是为何,秦一直以来朝野都遵循这股制度的原因。

    然如今。

    始皇因对朝臣的猜忌不满,决意废除议事制度。

    此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始皇对议事制度不满,秦落衡大概能猜出原因,始皇把大秦而今的困局,都归咎到了朝臣私心上,认为他们一心都是为了私利,全然没有把大秦的利益放在心中,一而再的通过损害国本之事。

    更为甚者。

    朝臣之间互相串通,已足以达到蒙蔽视听。

    甚至是直接祸乱朝纲。

    大秦很多政策,都是通过议事制度决出的,而今始皇察觉到大秦危险,自然是想要改变,但若是不明令禁止议事制度,很有可能会出现,在大事交与群臣决议时,因牵扯到朝臣利益,最终政令未能通过,甚至还要饱受非议及反对。

    这是始皇容不能容的。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也为了加强皇权,以及限制朝臣的权力,是故,始皇便想永绝后患,直接废除议事制度。

    进一步加强皇权!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春秋战国以来,一直都盛行一种说法。

    即道德出于君,律令出于相。

    这也是不少士人热衷出仕的原因,为的就是寻找到一个平台,施展抱负,将一身才华尽数发挥出来,而大秦历代君王,虽十分宽待士人,但私下一直在有意限制相权,从宰相、左右丞相、相国等名称便能察觉一二。

    眼下。

    大秦丞相之职已一分为二。

    但面对如今之局面,始皇却是认为还不够。

    他想要进一步打击相权,加强皇权,甚至是架空相权,让丞相彻底成为皇帝的传声筒,让政令出于一,变成政令决于一。

    在始皇眼中,只有皇权足够大,才能让帝国如臂指使。

    但秦落衡却很清楚。

    皇权高度集中固然能显赫一时,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最终很多事终究还是要由臣子来处理。

    嬴政没有再说。

    只是目光冷冷的看着秦落衡。

    秦落衡脸色不断变化,最终拱手道:“儿臣实不敢赞成,议事制度,自秦尹始,便一直存在,突然废止,固然能让政令决于一,但长久而言,对帝国并无益处,甚至是有害无益。”

    “再则。”

    “大秦陷入当下困局,并非都是由议事制度导致,实是大秦这些年步子迈得太大,做的事情太多,以至天下没有得到片刻安宁之机,当然,儿臣也认为议事制度的确召开过于频繁了,的确当做出一定的限制。”

    “但废除......”

    “儿臣实在不敢认同。”

    嬴政漠然道:

    “所以你依旧坚持自己的看法?”

    “认为大秦就当损自身,而利老秦人?”

    秦落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