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2章 明经

    叶汝真从小生长在蜀中,天高皇帝远,所见过最大的官儿也不过是四品知府。

    许多官员蝇营狗苟,一生也爬不到七品位置。

    知道父亲给哥哥砸出来的官职竟是六品的时候,她还惊了一下,以为京城不愧是京城,当官居然都是六品起。

    现在才知道,为什么一砸就能砸出个起居郎,是因为这个职位太费人了。

    “干起居郎容易丢官”这事,那些官家子弟一定知道,所以没有人走这架青云梯,倒是叶家这种商贾之流,消息不灵通,以为天上真能掉馅饼,还不偏不倚正好掉进自己怀里。

    在一片寂静声中,叶汝真把手中的起居注呈了上去。

    大太监康福接过,捧到皇帝面前。

    所有人都看到,皇帝的目光明显顿了一下。

    先帝早逝,风承熙三岁便登上了帝位,虽说这两年才亲政,但多年身居帝位,早已练出了泰山崩于侧而面不改色的涵养功夫,脸上的神情极少有变化。

    而今明显是被惊了一下。

    起居注上,字迹歪东倒西横七竖八云山雾罩似醉后狂草,鬼都不认得。

    风承熙:“……”

    风承熙将起居注展开,面对叶汝真:“以叶卿这手字,是如何考中进士的?”

    叶汝真答:“臣考的是明经。”

    明经科与进士科虽然同属科举,但前者要比后者简单不少,主要考的是帖经和墨义,只要熟读经书便可。

    所以叶汝成才能在短时间有所成。

    风承熙:“我朝的明经科,这么好考了么?”

    叶汝真诚恳道:“陛下,臣的书法虽说不上多好,但写成这样,是臣故意的。”

    “哦。”风承熙把起居注搁下,“看来是有意渎职,存心犯上……”

    叶汝真不等这罪名坐实,连忙抢上一步:“陛下,臣听说国史善恶必书,从未有帝王躬自观史,若给陛下看了起居注,岂不是坏了陛下明君之名?若是不给陛下看,抗命逆上,也坏了臣下侍君之道。因此臣只能出此下策,触颜犯上,死罪死罪。”

    说着磕头。

    她进来的时候就想明白了,给看,罢官,不给看,还是罢官,那两条都是死路。

    这一条虽说有点胡搅蛮缠,但到底是别开生面的第三条路。

    头顶上一片寂静,大佬们也早已离开,御书房里除了康福和齐昌,便只剩皇帝和叶汝真。

    叶汝真的脑门抵在地上,心砰砰直跳。

    上面良久才有声音传来:“抬起头来。”

    叶汝真抬起头。

    心里面有点犯嘀咕。

    要么黜,要么留,左右不过是二选一,没想到皇帝竟然也搞出了第三条路。

    叶汝真说抬头便是实实在在地抬头,视线也实实在在地迎上了风承熙的。

    风承熙的容颜极盛,朝服冠冕更是增添了他的威仪。

    雨后放晴,春天的阳光从窗子里斜斜照进来,他袍袖上的金线绣成的龙鳞微微发光。

    “叶卿年岁几何?”风承熙忽然问。

    “十九。”

    “家中做何营生?”

    “家父行商,做些布匹买卖。”

    “祖上可有荫职?”

    “无。”

    叶汝真越答越摸不准皇帝是什么意思。

    幸好这时齐昌来禀:“陛下,姜大人来了。”

    风承熙命宣,同时手指一点案上的起居注。

    当康福把起居注交到手里的时候,叶汝真一颗心终于放回了肚子里。

    看来这官位是保住了。

    一人踏进书房。

    他没有穿官服,一身衣衫甚是简素,和叶汝真今天为了不引人注目而特意穿的旧衣有得一拼。

    他撩起衣摆便要下跪行礼。

    可能是他生得俊雅的缘故,只是简简单单的礼节,做来也比旁人赏心悦目。

    齐昌悄悄提点叶汝真:“这是姜凤声姜大人。”

    叶汝真在心里“哦”了一声,原来他就是姜家家主,姜凤声。

    姜家是大央除皇室外最大的门阀世家,民间甚至有种传言,说开国之际,是姜家不愿生灵再遭战火,所以把皇位拱手让给了风家,这才有了风央百年天下。

    而为了感念姜家的功勋,太/祖皇帝留有遗旨,每一代风家的皇帝必迎姜家长女为后,以此与姜家共享天下。

    现今太后便是姜家女,在先帝去世风承熙年幼的漫长岁月里,是太后垂帘,姜家辅政,才有如今的太平天下。

    姜凤声和风承熙年岁差不多大,但前家主去世之后便独力挑起了大梁,身任中书令,夙兴夜昧,披肝沥胆,为民谋福,世人称其“识量清举,神彩凝映,德宣内外,声溢庙堂”,誉满朝野。

    便是在蜀中,叶汝真也听过姜凤声的大名。

    “表兄劳苦功高,这礼就免了吧。”风承熙的声音里透着一丝懒洋洋的味道,“太/祖特许,姜家家主入朝不趋,面君不拜,表哥何苦还行这些虚礼?还是学学舅舅吧,舅舅从来不拘泥于这些小节。”

    “先父是长辈,以舅甥之谊盖过君臣之礼,已属不当,臣只是痴长陛下两岁,若还是不趋不拜,岂非失仪?君臣有序,乃是大义,非是小节。”

    姜凤声声音温和,气度儒雅,侃侃而谈。

    相形之下,风承熙的脾气显得没那么好了,他往御座上一靠:“随你的便。”

    姜凤声进来回禀的是伽南使团的事。